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人故事 > 正文

苇蔑编织

来源: 文学网创新 时间:2021-07-07

苇蔑编织

我的家在眉县营头镇的董家山村,村落南边紧挨着巍峨的大秦岭,东边是俞家岭,北边视域开阔、一望无际,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高处可以看得很远。北边像一个瞭望台,傍晚时分可以看红透半边天的夕阳,可以隐隐约约看见渭北塬上农舍,甚至还能听到“上山风”带来的火车鸣笛。北边气象万千,风情独具,对我诱惑极大。其实诱惑的根源来自于“路”,一条大路和一条小路蜿蜒向北,外出的人总是沿着那两条路渐行渐远,很终消失在了我的眼眸中。童年的我对路的那头充满好奇,却囧于现实的缘故,想象一下也就罢了。记忆深刻的童年趣事,就是和小伙伴们趁着学校放假,整天呆在离家不远的苇园里肆无忌惮地玩耍,或者折断芦苇杆当长矛去拼杀,或者去捣毁正在孵化的野鸡窝巢,………。

正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,可以说小时候的我们把坏事干尽了;当时,生产队的社员们提起我们几个“毛豆娃”时,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。事后才知道,大人们恼恨的缘由是因为芦苇。原来人们都在等待着秋后,用生产队分回来的那梱芦苇,请人来编织炕席、麦包或席盖什么的,岂料让我们白白地给糟蹋了!可以说,苇蔑编织品,在那个年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承载着家家户户岁月里的幸福和过年时的新气象!

有材料,不一定会用。编织席子是个技术活,并非人人都会,记得那时我们村每年都会来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“席匠”,由他挨家挨户地往过编织。听说我爷和我爹也会编席的手艺,只是因为要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取分口粮的工分,所以就把这项副业让给了那位河南人。

我们村子所处的地理经纬度,分别是107.76和34.29,村中有杨家河和潘家河穿过,潮湿润泽,四季分明,这样的环境适合芦苇生长。我们这儿属于浅山地貌,冬秋寒凉,取暖御寒均以土炕为主,春夏温热,消暑纳凉以苇席铺地。承前启后,千百年形成的民俗习惯,代代传承,所以直到二十年前的时候,像炕席、晒席、麦包、席盖等一些苇蔑编织品在我的家乡还是相当走俏的。

记得麦子孕穗的时节,乡亲们就开始筹备夏收的事情了,总要请人编织装麦子的席包。太阳像火炉一样悬在空中,麦田的颜色一天一个样,直到很后变得像铺了一地的金子,麦子收获在望,农人欣喜若狂。家里有存粮,心中不慌忙,这是老人们挂在口头上的话,小的时候我却不理解蕴藏其中的意思,依然吃饱肚子一蹦三尺高,爬树掏鸟窝,嘻戏捉迷藏,背着书包去学堂。事实上,那个年代的口粮储备非常欠缺,人们视之若珍宝,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好粮食保管储存。

乡亲们贮存粮食,往往就地取材,大多数人用的是“席包”。席包是用芦苇篾条编制而成的盛放粮食的器具,纹路和席子一样。只是席子有角呈平面长方形,而席包则呈立体圆筒状。编织席包非常麻烦,先把芦苇的外蒛剥掉,然后用苇划子对着根部推过去,篾条就从另一端出来了。划子是铁质的,四寸长的圆柱体,里面焊接着锋利的棱形刀片,有三划和四划两种。为了篾条宽窄均匀,粗壮的苇子用四划,中等的用三划,还有那些比筷子略微粗一点的,父亲就用篾刀从中间一分为二划过去。

篾条划好了,父亲拉着光场碌碡一遍又一遍地辗轧,起初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,后来渐渐地变得柔穣了。直到很后,碌碡轧过篾条时只发出轻微的唦唦声,这时篾条就算“熟了”。父亲把篾条根部墫齐,提住很长的梢头抖一抖,如此反复,就分出三个档次的篾条。长短分明,一目了然,充分利用,从不浪费。

编织席包是一个小工程,从长度、宽度、容积各个方面事先都要做统筹规划。父亲先用板尺丈量并在地面画好线印,再把篾条按照“起三压三”的编织口角组列在一起,渐渐的,面积越来越大,纹路也越来越清晰。父亲说席包和席子的纹路都是人字形状,但规矩迥然不同,席子横纹竖纹均可正常使用,唯独席包一定要竖纹。我小时候不解其中“奥妙”,直到上学时学习了几何知识以后才懂得,原来立起来的“人”字形具有三角形稳定性,相比竖纹的席包更经久耐用,它不会因为长年累月盛放粮食而软塌下去。

席包是圆筒状,成品后看不出是从哪儿收口的,显得很神奇。父亲说,根据席包容积的大小编织到一定程度后,就要把东西南北四个部位“三篾”的数值确定一致,把它们对到一起阴阳交叉,利用原有的篾条编织进去就成了。父亲称收口为“合拢口”,说起来只是一句话那么简单,但真正做起来还是相当不容易的。

有了绝活便是手艺人,父亲编织席包时,小小的我总喜欢在旁边看,时间久了,竟然也看出了一些门道。好奇之心,人皆有之,好奇心是学习的好师傅,很终我学会了编织席包的技艺。编织行业万分辛苦,整天屈膝圪蹴,父亲却说“家有良田百亩,不如薄技在身。学会了编席手艺,以后生活就不愁了!”

有一天父亲给我讲了关于苇席起源的故事,他说刘备是编织苇席的“祖师爷”。话说刘备未得天下之前久居乡间,恰好他家房子周围是一片苇园子。闲暇时刘备就悉心琢磨,这么好的芦苇怎么才能有效利用呢?汉朝时代,人们床铺上铺的都是晒干的柴草,刘备想到韧性十足的芦苇,如果能把它编成一种铺在床上的器具,干净又卫生,造福众乡亲,那该是一件多么光彩的善事啊!日有所思夜有所寐,有一天夜里刘备做了个梦,梦见高人教他编织席子的技艺。第二天刘备就赶紧割了些芦苇回来,按照梦里高人指点的办法,一点一点地编织了起来。吉人天相,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,居然成功了!好事应当发扬光大,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,刘备毫无保留地把编织席子的技术向外传授。毕竟编织席子有一定的技术难度,并非人人都能学会,所以席子在当时来说属于稀罕之物,大富大贵之人方能使用得起。在当时,请人坐在席上吃饭,是一种礼仪,也是一种荣耀。那种礼仪源远流长,直到现在,人们的语言习惯里依然留存着久远的痕迹,人们把聚餐吃饭称为“坐席”,把所吃的美味佳肴称之为“宴席”。

苇篾编织工序琐碎繁杂,必须要经过八道工序:一剥蒛;二划篾;三轧篾;四采底;五编织;六添角;七窝角;八纤边。苇篾制品,很常见的有四种:一苇席:生活中多见用于炕席、晒席,呈平面长方形,精美细致;也有一种比较粗糙,多用于长途运输当中包裹机器零部件,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包装席。二席盖:属于一种常见的灶具,呈平面正方形(一般二尺见方),用于蒸馍封闭纳气之用。三席包:有贮存粮食之功用,呈立体圆柱形。四席篓:常见于乡村厨房盛放五谷的小型容器,肚大口小,形如鱼篓。

苇席与麦包的编织技巧同宗同源,一脉相承。随着时代发展,科技进步,如今苇篾编织这种手工业渐行渐远,其制品已经完全走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。沧海桑田,东海扬尘,偶然想起,感慨万千啊!

哈尔滨癫痫医院
长春小儿癫痫病医院
癫痫病

相关美文阅读:

热门栏目